【博客】驱动力
最后更新于
最后更新于
录音文件:
文字版:
总结:
驱动力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尤其是在我们找到正确的驱动力时。
如果你让我感受到这件事情本身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和提高,给我就是满足了我心底最深层那些内在的需求,我就可以不知不觉毫不费力的坚持很多年,比如说写作、输出这些事情
将某些行为看作技能,而不是固定的性格特征,可以增强驱动力。
❌我不会搞钱,他就是我的性格
✔搞钱是一种技能,是可以学会的
驱动力2.0:基于外部激励机制(奖惩制度),如金钱奖励、物质奖励等。这种驱动力适用于算法型工作(重复性、程序化任务),但对于需要创造力和内在动机的任务(探索型工作)会产生负面效果。
驱动力3.0:强调内在动机,如兴趣、满足感、自主性、专精等。这种驱动力适用于需要创新和思考的工作,能够激发长久的投入和热情。
破坏内在动机:外部激励(如金钱奖励)会侵蚀内在动机,使人们失去对任务本身的兴趣。
降低创造力:金钱奖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窄,影响发散性思维,减少创新能力。
影响表现:在某些情况下,较高的外部奖励反而会降低表现和效率。
减少善行:金钱奖励会降低人们无私奉献的意愿。
引发不道德行为:在强烈的外部激励下,人们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达到目标,如财务作假。
有KPI的缺点:只到KPI就不干了;为了到KPI不择手段
像金融这种高薪地方,规则很多,不道德更多
增加上瘾行为:外在奖励会让人对奖励上瘾,需不断增加奖励以维持效果。不然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为什么上瘾不好?因为上瘾 = 非理性,一定会崩盘,想要的越来越多,后面就会越来越冒险,引发以上危害
上瘾获得的也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
导致短视行为:过度依赖外部激励会使人们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目标和发展。
为什么长期?短期会把你通向未来的桥梁慢慢烧毁
心流、意义感、攻克难关的乐趣,团队一起创造的体验,能够为更多的观众带来价值
外在的奖励无法弥补心中的虚无和无目标感
无所事事(其实就是对这个世界得不到反应)会增加痛苦,就像超过5h的可支配时间也会痛苦
自主性:给予个体自主决定的权力,能够增强内在动机和创造力。
专精:追求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渴望,而非仅仅为了获得外部奖励。专精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练习。
目标感:理解和认同任务的意义,能够激发内在动机。
减少物质奖励:尤其是金钱奖励,更多使用非物质奖励,如表扬、认可和成就感。
建立内在动机:通过找到任务的乐趣和意义,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
提供自主权:让员工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和灵活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