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1、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选择,30%简答】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活动的双向运动:主体的客体化(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和客体的主体化(客体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提供现实的成果。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人)、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工具手段的运用)。 2、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选择】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是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实践,主要指人们的政治活动。社会政治实践与国家权力相联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活动。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
人类的任何实践形式无疑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能否被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0%大题)
总体: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手段和工具,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选择,最多简答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人的实践经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二者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视认识为消极、被动的反映、镜像反射。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突出的特点:①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选择】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基本条件: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而实践;形成实践理念,即实践的理想蓝图是什么;制定实践方案,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进行中间实验,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 两次飞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期目的,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可以算是完成了。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随之推移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6、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简答必考)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本质属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既不因外在力量的干预,也不因主体认识的偏差而改变。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于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的广度与深度总是有限度的;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其广度与深度亦都有限。
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对待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7、真理的检验标准;(简答必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选择题,最多简答题】
价值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客观性: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存在。多维性: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也日益多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追求的是真理,遵循的是规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