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四章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简答题60%】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他人的、社会的需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二者不能同时存在买者或卖者)。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特殊的):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一般的):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统一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对立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价值量与价值规律;【简答题30%】(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应该只考选择题】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与量的规定(价值的大小由什么、怎样决定)两个方面。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社会属性、由抽象劳动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劳动生产率(根本因素);劳动本身的复杂程度(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多选】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哪里赚钱就去哪);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竞争、科技、管理水平);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比例失调);阻碍技术进步(新技术的推广);导致收入两极分化(生产条件不同)。坚持:市场调节(利益最大化)+ 国家宏观调控 3、资本的原始积累;【选择题】资本是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积累源泉是剩余价值。方式: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价值的特点: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率;【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本:购买生产资料(机器、厂房、原材料)和劳动力。剩余劳动:继续生产剩余价值;必要劳动: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的本质: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C → 原有价值转移 → 价值量没有变化;
可变资本V → 使原有价值增值 → 产生剩余价值
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m’=m(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 6、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受到生理条件和道德的限制。
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使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资本家还使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面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最后更新于